top of page

Ugly Deeds 202311-4

  • holydamn20beta
  • 2023年11月6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現在大家知道為何昨天這些人在說德日兩國了,

「認知作戰」與「民主」這兩節的草稿,是我昨天上午寫的。




認知作戰


選舉之所以會帶給人欺詐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的政壇流行發動各方勢力說一些鬼話。 原本以為用「對民眾認知作戰」來選舉是民進黨起頭的,國民黨是被動的, 但是看看國民黨的幕僚,似乎這也是長久的慣用手法。 2020 已經證明對民眾的認知作戰是真正的選戰主軸, 在各種鬼扯的瞎話海洋中,我們該怎麼分辨什麼是有意義的資訊? 探討真實的效果,似乎是個可行的方法。 要求總統到立法院報告,充其量就是炒作讓總統到立法院來發表宣言, 沒有任何實質義意與效果,作與不作並無分別。 而炒作要有績效,這績效建立在成功的製造出一個能產生巨大差別的假象, 「總統到國會單向發表宣言是一種民主的進步」就是這樣的議題。 與在臉書對國書發文並無分別。 而臉書還能留言,所以, 比在臉書發言更沒意義,就是炒作總統到國會報告的全部價值。




民主


獨有偶的,還有政治學者的偽專業政治認知作戰。



對於政體,每個人都是政體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單位。 再學富五車,依然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看政體。 而這別人,多半也是站在另一個別人的肩膀上。


至於這麼多別人裡到底有沒有巨人的存在,放眼世界,我們大概就心裡有數。


民主這條路我們走在世界的前面,美國走在我們後面。 英法政府也不具備令人讚賞的效能,德日走在別人沒意願或難以效法的路上,但是民進黨的同類不容小覷。


民粹是取得政權的好東西,情義相挺與厚黑則是比民粹更好用的東西。 然而這些都比不上圈粉。


成為政治粉智商就只剩三成,從此政治人物不再需要精進自持, 開演唱會,或是低調隱晦的其他圈粉手段才是當代顯學。


當然,既然唯一需要追求進步的僅僅是圈粉的效率與效能, 可想而知,這種建立在狂熱之上的政局,當然只能一事無成。



我是在說,這種東西是海洛英,會上癮,政治人無法抗拒,而且終身無法戒除。

如果當代民主先進與巨頭盡皆如此,請問,有哪個學者敢說哪家學說是民主的真諦?


我們對民主唯一能肯定的,是民主實在太年輕。 年輕到還沒人對民主的缺點正經當回事, 更遑論探討與尋找體制的其他可能性,


也就是真正的變革。


我們的政治人與政治學者在討論體制問題時,只會從口袋名單一個個拿出來說。 這種制度有什麼已知的缺點,為了解決這樣缺點,我們可以採取另一種已知的制度。


這叫專業知識。


當然,用過那些制度的,大都已經換成其他制度了。 選舉把這種追逐他人足跡的無盡輪迴,變成整個民主世界最盲目的運動。




或者說,成為我們由政黨發動,由政治學者操刀的最瞎最低能的認知作戰。


我們所追逐的,是別人表現得很好的?是別人沒捨棄的?




低能


當我們發現成本過高,其實有許多應對方式,而且我們在這方面的發展很精彩。 可以用增加收入來應對,可以用降低成本來應對, 更可以用充滿進取精神的用同樣的成本提供更多的產出來應對。


著名的霍桑實驗就是這種進取精神的產物。


可惜,我們的民主政治不俱備企管當年的進取精神,只仿效現代專業經理人的膝反射公式化企管。 就裁,就省,就借,就募,就只在帳面數字下功夫。 就騙,就拗,就喬,就依附,就輸送與交換,就只在權勢與鬥爭下功夫。



大家,


是不是,


覺得,


囚徒理論的政治很高明?



當我們只願意洗牌,只願意換政體,當我們放棄解決問題,尤其是為了取得權力。


到底都是哪些人在那拿著頭銜拿著名號發表著一些低能混帳,純粹為助長權勢與鬥爭的專家意見?


到底都是哪些人在用這樣的意見在洗民眾的認知?




大家


是不是,


都覺得,


不修憲就無法改變總統不受制衡這種事?




是誰教大家這種邏輯與思維的?


進取心在哪裡?


解決問題的熱忱在哪裡?



這叫「管理」「眾人之事」? 這叫「政治」?


很抱歉,


是的,


這就是我們的政壇, 這就是我們的政治。




那些喊聯合政府的, 那些喊內閣制的, 那些喊贏者全拿的, 那些喊權力過大沒法制衡的,


都是握有作出改變的權力的, 都沒在管理眾人的問題。



管理


能在體制的框架裡作出改變並取得效率與效能,


這才稱得上政治人的能力。


否則跟那種「一句大陸擋就什麼事都不會辦的」有什麼不同? 跟一個沒出過社會的大學生,甚至是高中生的產出有什麼不同?


比大學生更會說鬼話? 比高中生更會喬?


這就是我們的政壇。


讓人沒辦法不打從心裡佩服的權力者, 讓人沒辦法不心生景仰的領導人, 連一個都沒有,


這就是我們的政壇。




騙局


當誰對國家大事不尊重自己的發言權, 當誰拿著政治學者的名頭來從事偽專業政治認知作戰。


別人也沒必要尊重誰有什麼學者光環。




騙局之一


中華民國憲法學會今舉行座談會,中研院院士吳玉山表示,明年選後,可能出現少數總統(無絕對多數選民支持)所屬政黨在國會席次不過半,且又執意組成少數政府的「雙少數」,影響政府合法性,若不修憲下要防止此情況,可在當總統建立新內閣時,要向國會提出信任投票,獲得國會同意。

這個,叫作同意權。 憲法明文規定的同意權。


憲法第55條第1項:行政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我們的政治學者把現行規定說成「若不修憲下要防止此情況,可在什麼時候作什麼事」, 無獨有偶,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念祖也表示,不管是一黨獨大或聯合政府,都不應淡化憲法在總統、行政院長和國會的制衡關係,行政院長先經立法院同意,可作為聯合政府的方法之一。

是不是很長見識? 有沒有被開眼界?



騙局之二


中華民國憲法學會蘇永欽則認為,「雙少數」就是假民主,會產生權責不符等危機,而這危機現在更可能發生,台灣應要朝適當的聯合政府等相關機制的改革討論前進。

雙少數充其量就是當選了不該當選的人,將不該當選的人得不到足夠的權力說成假民主,說成憲政危機。 看到了嗎,這叫修憲認知作戰。 事實上,我不相信全國上下只有我看得見, 我相信這一堆政治人與學者全部看得見, 但是這種對國家真正有幫助的作法, 對一些政黨一些人的利益有衝突, 所以, 我們,必需,繼續,不修憲不換政體就沒辦法解決問題。 放給他爛! 這叫「政治學者的偽專業政治認知作戰」。 而學者發動的認知作戰的目標, 是你,是我,是一般選民。 我的意思是,就如同總統到國會報告的效力完全及不上在臉書發言, 我們政治人物卻拿出來炒作,演成民主的重大進展, 為了解決權力過大的聯合政府與內閣制也是同樣的東西。 內閣制唯一的效果是權力更大更難以制衡 , 聯合政府唯一的效果是能更好的踐踏民意與憲政。 而我們的政治學者,在當政黨的打手。 每到選舉,一向如此。 只是這次他們在玩不該玩的, 今年他們在玩國家一切價值最根本的憲政體制。 他們在玩那基於位階與授權,其真實效果是打亂整個國家所有規範的,亂憲的體制。 這就是我們的政治人與政治學者。

真的不要怪別人對你們不客氣。 呵,中研院院士。


騙局之三


吳玉山指出,現階段不修憲要防止雙少數有三種方法,如投票不出現少數總統、少數國會,或是總統向國會提出同意任命閣揆的信任投票,第三種就是國會倒閣

不僅又來一次,而且依據憲法增修條文, 所謂的國會倒閣,我們去年中介法時也討論過。 茲事體大,所以要件嚴苛。 1. 立法院退回行政院的提案 2. 行政院硬幹,說滯礙難行,沒意願改,再行闖關, 3. 立法院也硬幹,再退,而且這次連帶提出內閣不信任案,也就是所謂的倒閣。 4. 倒閣成功時,行政院長得提請總統解散立法院。 當行政院不接受立法院退回的處置,決定硬幹, 而且程度已達「國會已不能再信任內閣仍然有意願正當執政」的程度, 才有所謂的倒閣。 請問倒閣跟防止雙少數到底有什麼見鬼的關係? 為了防止雙少數直到玩法弄到改選國會為止? 這是你們可以玩的認知作戰? 這樣的叫中研院院士?


騙局之四



吳玉山也說,半總統制的問題是,府會一致掌握時,總統權力過大,府會不一致時總統仍主導行政、但國會往往無法倒閣成為僵局,也影響合法性,他認為台灣可從最偏向總統制的次類型,向例如總統和偏向內閣制的次類型調整,且台灣政治學界大多數認為,權力較集中的總統制問題較多,內閣制治理表現相對好。

第一,總統權力過大從來不是憲政問題,是百年國難的人心與現代人心的差別,是國會怠惰,是政黨無能,是整個政壇超過二十年的怠惰與無能。 第二,倒閣的對象從來僅是五院之一,從來都是行政院。倒閣從來不是拿來對付總統的手段。 能放這種厥詞的,能放一大堆這種厥詞的,他所謂台灣政治學界大多數認為云云,可信度也不會比這堆厥詞高到哪裡去。 請大家想清楚,這是最純粹的認知作戰。 所以,問題是,這學者是聽誰的命令來發動這次認知作戰的? 他的意思是,

不依憲法立法目的倒閣,會製造合法性問題,所以我們想辦法消除倒閣。 半總統裡總統的權力過大,所以「用來制衡總統」的推翻行政院會造成僵局,而被真正被倒閣的對象,行政院院長,取得最大權力之後,採用內閣制之後,因為國會和內閣一個鼻孔出氣,不會再有「用來制衡總統權力過大」的倒閣,當然也就不會有僵局的問題。 比現在更好的憲政,是我拿走總統的權力,所以不會有跛腳的總統;我拿走你的制衡,所以不會有僵局。

這樣的, 叫中研院院士。 這樣的, 在參加「號稱憲法學會」的座談會。 難怪這個國家會烏煙瘴氣, 不冤枉。

騙局之五



說到憲法,我們必需有一個認知。 這世上沒有什麼為了採取什麼制而規範的憲法, 總統制、雙首長制、內閣制,都是體制建立後對體制的形式加以分類的結果。 分類的結果都是事後諸葛,都是旁人的八卦,對體制本身不具備任何意義。 真要說,特定分類普遍會有特定問題,這只是分類的結果,實際狀況要依實制體制而定。 無像在被診斷出精神病之前,任何類型的人格都只是分類,多樣性與獨特性保證了人格的分類對個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民族性與教育內容不同與內外環境就是國家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體制分類本身,並不俱備任何實質意義。 那些會希望大家相信「我們應該為了什麼制而作什麼事的」,都是認知作戰,都是騙,都是為了改而改,都是亂政。

李念祖則指出,聯合政府能避免少數統治、提升民主正當性,我國憲法下仍有達成聯合政府空間,包括行政院院長先經立法院同意、國會多數共商組閣等,過去雖沒有立委兼任官員,但立委可以辭去職務、進入內閣組成行政團隊,也是聯合政府的一種方式。

第一,我們的憲法被一些人歸類為雙首長制。 第二,我們的憲法與聯合政府沒有任何關係。 第三,當然,我們的憲法是多黨制。用學者光環將多黨制說成聯合政府,就是不折不扣的欺騙。 第四,國會的「內閣首長同意權」被視為雙首長制的分類依據之一,是統計的分類,從來不是聯合政府的某種方式。 第五,民主國家的任何人都能加入行政團隊,立委辭去職務就與國會沒有關聯,立委離職後入閣不代表立法權與行政權在實質上發生某種關聯,更與聯合政府無關。 這種純粹的扯亂認知,就是民進黨最愛的洗亂腦。


騙局之六


李念祖也說,法國就是憲法沒有特別規定,但組成內閣仍會尋求國會同意,希望得到國會信任,他認為任命行政院長是對立法院負責,尋求國會的同意絕對有其正當性,且1997年修憲拿掉立法院對行政院院長提名的同意權,最多是創造總統空間,並不是不允許尋求國會同意,不能對憲法做反面解釋,但確實是「完全是看總統要不要做」。

繼續洗亂腦。 拿柔性憲法,統計共識即合理的國家,來解釋先程序後實體,授權與價值演繹的剛性憲法, 拿不同的體制來理解我們的憲法; 就像拿隔壁人大的邏輯來解讀我們的憲法; 這個,叫作, 政治學者。 憲法學者。 憲法學會。

李念祖也同意,如果少數總統政府出現,就是民主不足、民主危機,但台灣憲法實踐至今,因剛性政黨文化,若一黨完全執政、總統兼任黨魁時,立法院像是行政部門的立法局,行政部門提出什麼法案,立法院照單全收、馬上甲動通過,立法院連立法理由都不提出,立法裡有還要看行政院草案版本,這不是解嚴前如此,而是現在還在發生。

第一,少數總統唯一的意義是選舉制度設計缺憾。超過選舉技術範籌的都是騙術。 第二,剛性政黨是個別政黨與黨員的自由,與憲政沒有任何關係,拿這出來說也是騙術。 第三,立法理由是設計法案的邏輯與價值,對於不是立法院草創的法案,提出立法理由本來就不該是立法院的職責。拿這出來說一樣是騙術。 現在會發生這種事不是因為總統權力過大,而是立法與行政聯成一氣,是國會監督失能。 內閣制只會將這個問題無限放大並加以制度化。 拿聯合政府與內閣制來說,仍然還是騙術。

李念祖說,這絕不是憲法彼此制衡的本意,我國是民主共和國,少數政府政黨性不足會形成民主危機,但多數一致政府的制衡不足,則是共和危機。

這正是內閣制與聯合政府會強化的危機。


認知作戰

每到選舉,總有人帶著身份加入認知作戰的行列, 而今年,他們玩的是憲法。 事情從來不是誰有沒有代表性, 事情從來都是名號的專家效應,與媒體投放的洗腦, 這種認知的操縱,就是洗腦,就是認知作戰。

我到底在說什麼? 我在說中華民國憲法學會整篇新聞裡的每一個字!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55176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news

這就是我們以憲法為名的學會! 這就是我們以憲法為名的學者! 這就是我們的中研院院士! 這就是我們的法學院教授!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留言


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

©2023 Ugly Deeds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