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方向是好事,只是前題錯了,偏鄉的模式也不能用在未來,所以那作法註定很快就會被淘汰。 這是現在的人口結構:
這是過度樂觀的 25 年後的人口結構:
我猜當年輕人口的比例低到一定的程度,年輕人口過度的壓力會造成出生率銳減,最終會穩定在很低的水準。 所以這是過度樂觀的 25 年後,未來的出生人口的遞減不會是線性。 一定比這更嚴重得多。 25 年後必然存在的現象,就是現在該走的方向。 25 年後會行不通的作法,現在也沒有嚐試的價值。 配合人口比例的作法是客觀可評估的現實,並不是在預測未來。 只要方法對了,品質提高的同時負擔會減輕,如果能夠接受現實。 第一九二、 稍微複雜點的例子。 當視野中只有一隻正在活動中的章魚,背景是一望無際的海底白砂。 當章魚啟動保護色並開始在海底覓食。 不僅顏色改變,連形狀與位置也在不斷改變, 我們是該以既有的認知為主,判定這是同一隻章魚, 還是以視覺產出的結果為主,判定這是不同的物體?
Comments